​古代为何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这种制度真的那么好吗?其实也有弊端

2025-08-30 14:58 来源:网络 点击:

古代为何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这种制度真的那么好吗?其实也有弊端

从周朝开始,以前的兄终弟及制就渐渐被淘汰了,因为兄终弟及制引发了许多兄弟相残的事情,所以到了西周时期就采用了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有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是妻子生的;二是必须是长子,也就是第一个儿子。就算嫡长子一无是处,也依旧会立他,有人会以为这样会导致国家不稳定,弄严重了很可能导致国家很快就垮掉。但是这样想你就错了,因为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恰恰就是周朝,长达800多年,嫡长子继承制起了关键作用。即使嫡长子再无能,在这种固定的制度下,至少也保证了国家的安稳。

西周时期,由嫡长子继承王位,是为天子。而其他的庶子都被封为诸侯,也分给他们领土和子民。正是嫡长子继承制的这种制度,确保了周王朝大宗的地位。西周的这种制度,对于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的问题上起了重大作用,稳定了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虽然800多年后西周灭亡了,但这并不是这种制度的原因,也就是说和继位人没有关系,而分封制的弊端导致的。所以到了秦朝时期,尽管还有人建议继续实行分封制,最终秦始皇还是听了丞相李斯的建议——改分封制为郡县制。

大家都知道唐高祖李渊有四个儿子,其中第三子李玄霸十六岁时就去世了,也就是小说演义中隋唐十八条好汉排第一的李元霸的原型。按照这种继承制度,太子之位当属李建成。虽然次子李世民的战功和能力上,无论是政治能力还是军事能力,都超过了李建成,但是在这种制度下他却没有继承皇位的权利。电视剧《隋唐英雄传》中说的是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先是和李渊的妃子乱搞让李世民发现,继而陷害李世民,又害死了大将罗成,李世民征战回来后李建成和李元吉先动手要除掉李世民,这才了玄武六之变,历史上玄武六之变是有的,但真实的情况肯定比这复杂,但这件事是真实存在的,在这次事变中李建成和李元吉都被李世民除掉了。后来李世民继承了皇位,即唐太宗。这也导致了他招来了众多非议,就因为他的皇位来路不正,因为他不是嫡长子,在封建社会人们还很是很看重是不是正统的。

最能体现这种制度的就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了,他为什么没让能力很强的朱棣继位,而是选择了朱允文呢?原因很简单,因为虽然他的嫡长子朱标已经去世了,但是朱标的长子朱允文也成年了。朱允文可是朱元璋名正言顺的嫡长孙,而朱棣却不是他的嫡长子。后来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胜利后自己当了皇帝。最后他也立了嫡长子朱高炽为太子,而没有立他喜欢的朱高煦,也正是基于这种制度的认识。

所以说嫡长子继承制算是一个比较成功且成熟的制度,这个继承制度既能使人心稳定,也保证了皇权的平稳过渡,相对来说,它是最符合当时社会行之有效的继承制度。但是这种继承制度也有它的缺点,比如在中国封建社会,有的嫡长子要是智商太低就麻烦了。比如晋惠帝司马衷就是一个白痴(这里要说明一下,其实司马衷并不是司马炎的长子,他是排老二的,因为第一个儿子司马轨不幸夭折,他就成了事实上的嫡长子)。有一段时间老百姓没有饭吃,晋惠帝听说这件事后竟然说:“没有饭吃?那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呢?”听了这话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这皇帝不是傻吗?连填饱肚子的东西都没有,又怎么会有肉粥呢?

在这种情况之下势必出现制度的某些变通情况,其一是兄弟相继,如唐敬宗就传位给了他的弟弟文宗,第二个特殊情况是从宗室选一个贤者能者入继,通常是在皇帝无子嗣的情况之下,如西汉的宣帝等,就属于这种情况。应当说拿嫡长制本身来说,肯定也是有其弊端的,因为无论是立嫡还是立长,也就意味着放弃了德才方面的指标需求。

但是中国历史上有两个朝代是没有采取嫡长子子继承制的,那就是元朝和清朝。这两个朝代在继承制度这样的重大问题上,并没有沿袭以往的嫡长子继承制,没有规定嫡长子有优先继承皇位的特权,而是从众多皇子当中挑选能者、贤者继位,因为这两朝统治者是来自于草原游牧民族,比较容易的冲破儒家文化的束缚。比如皇太极去世后就是由他的第九子福临接任大位,是为顺治帝;顺治以后是顺治的第三子玄烨继位,是为康熙帝;康熙去世后由康熙第四子胤禛继位。在清朝中只有一位皇帝是嫡长子,那就是道光皇帝。只可惜这位皇帝空有一身的抱负,却没有机会施展了,因为那时候的清政府内有腐朽的吏治,外有西方列强的压迫。